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

古人有「立德」、「立功」、「立言」三不朽之説,認為最完美的人生境界就是在道德、文章及功業方面均有建樹,此為真「三不朽」。

據説在中國歷史上,只有兩個半人能達到三不朽境界,一個是儒家創始人孔子,另一個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,還有剩下的半個是清朝中興名臣曾國藩

本周讀了其中兩位的相關著作,分別是《王陽明:一切心法》和《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》,剛好可以分享心得。

《王陽明:一切心法》

南宋理學家朱熹學問也大,為什麼沒有王陽明今天的地位呢?因為他只停留在思想家這個階段。

如果你的思想能夠用於你在現實世界當中建功立業,對我們這代人就意味著所謂的「成功學」,也就是自己的內心變化可以直接轉化為現世的利益和功勳。

作為三不朽代表人物之一的孔子,為什麼儒學很難出現在書架上,讓現代人感興趣呢?

過去的中國皇權,如果沒有世世代代的儒生不計生死,衝上去阻止皇帝幹壞事,那麼中國的皇權只會更加惡劣。

但是到了民國之後,因為皇權不在了,儒家的思想看起來就與成功學搭不上關係了,因為儒家追求的根本就不是成功。儒家追求的就兩樣東西,一個仁、一個義,誰跟你講利益?成功學在我這是要不到的。

王陽明的「心學」也是儒學的一個分支,它的目標和儒學是一致的,那就是當聖賢、做君子,達到「修身、齊家、治國、平天下」的境界。

傳統上,達成這個目標的方法我們很熟悉,就是參加考試。古代的儒生想當聖賢,首先要把聖賢書先讀好,找個人格榜樣,向他學,還有向他的那些徒弟們學。這是「向外求」。

但是王陽明不這麼想,他認為要「向內求」。

孔子是聖賢,我不是嗎?他是人,我也是人,憑什麼他是聖賢,我就不是呢?區別就在於,我本來也是聖賢,只是我的心靈被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給污染了。
無善無惡心之體;有善有惡意之動;知善知惡是良知;為善去惡是格物。

人性本無善惡,但是一旦跟世界接觸,意念一動,就出現了善惡之分。每個人的心裡都有一把尺叫良知,用這個良知去判斷善惡,最後為善去惡,格物致知

亞當和夏娃因為吃了「知善惡樹」的果實,獲得了智慧,被上帝趕出伊甸園。
亞當和夏娃因為吃了「知善惡樹」的果實,獲得了智慧,被上帝趕出伊甸園。

知行合一

王陽明的另一思想「知行合一」是什麼意思呢?狹義的理解是「不要說一套,做一套」。

更深一層的理解呢?

首先,是提升自己的認知,來驅動更正確的行為。舉個投資的例子,「行」很簡單,樹精靈點兩下,就「錢出去、股票進來」了。但是你有「發大財」嗎?知道哪個公司能投資,將來會漲,這個「知」是極難提升的。這就是「以更高的知來驅動正確的行」。

反過來說,所有「行」的目的,都是要提升自己的「知」。

為什麼知行合一對我們這代人來說特別難?因為從知到行當中有條鴻溝叫「選擇」。

我們這代人就是選擇太多,分分鐘就面對大量的選擇,看起來似乎是好事,但是它在撕裂我們的認知,每一個選擇的背後都有道理,但是一旦面臨選擇的時候,就會產生碎片化的焦慮,衍生出拖延之類的負面效應。

人性有兩個基本的訴求,分別是「意義」和「規範」。我為何而活?為了這個目標,我怎麼活?這兩個東西一有,幸福感油然而生。

《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》

接著另一位三不朽代表人物,後人是這麼評價曾國藩的一生:「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,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」。

曾國藩解太平天國之亂,救清廷與累卵之間,是為立功;有家書傳世,著書立說,清末民初的嚴復林紓,以及譚嗣同梁啓超等人均受他的文風影響,是為立言;但也因前有鎮壓太平軍,後處置天津教案不利,德行受損,難以立德。因此只被封為半個三不朽。

曾國藩年輕時深受儒家熏陶,後來又帶兵打仗,採用法家的嚴刑峻法來治兵治民,這儒、法兩家思想體系結合在一起,讓自己的意識形態變得非常僵化和嚴酷,而且性格上又太固執,做事強硬,所以在旁人眼裡,曾國藩做人做事都缺少寬容和彈性。長此以往,就成了官場上的孤家寡人,給人排擠出去。

後來的他心態轉變了,開始站在第三方角度來審視自己。找出《道德經》和《南華經》這些道家和佛教的經典來幫助自己提升思想境界。

在反思的過程中,他結合了道家的無為和辯證思想,真正理解了老子所說的「天下之至柔,馳騁天下之至堅」的道理。漸漸懂得政治家的處事態度一定要謙退、理性,要把官僚體製作為實現政治理想的工具,而不是時刻想著去反抗破壞這個系統。另外,官場上最基本的運行機制是利益,利益才是人與人合作最廣泛的共識,因為利益可以協商、可以分割,還可以交換,政治家必須要學會用利益來吸納更多同盟者為自己服務。

終於,曾國藩完成了從一個政治空想家到成熟的政治家的轉型。

有人批評曾國藩為什麼要貪污受賄呢?因為他必須依靠政治利益在官場上跟別人打交道,不得不接受已有的官場潛規則,但這些行為不是他做官的目的,而是他處事的手段。

曾國藩面對自己的時候,他是一個問心無愧的聖賢;而當他面對整個官場的時候,他又是一個圓滑務實的政治實幹家。他對西方文明的寬容,最終讓中國這個老舊帝國邁出走向近代化的第一步。

上帝要想懲罰人類,大概有幾種方式:一場飢荒、一場瘟疫,或者一場戰爭;但還有一種方式,就是在人間降臨一個道德家,如果這個人的道德目標一般人做不到,而且他還有強大的煽動力的話,這個人很危險,是人類的災難。―― 錢鐘書

我們過去都以為,貪官才是惡人,但劉鶚認為,清官可能更惡。因為貪官幹的那些事,他自己知道不道德,他不敢光明正大地幹。但是一個清官,如果他覺得自己有道德追求,幹這些事又不是為了自己,那麼他幹起壞事來會完全沒有底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