向死而生

HBO 當家美劇《權力遊戲》終於迎來了最終季,在上周開始全球播映。
首集上線之後馬上就創造了 5,500 萬次的「盜版收視」。而相較於盜版來源,官方的收看來源總計也不過 1,740 萬名觀眾。
即便是在美國這種相對容易訴諸法律的國家,在非法收視排行榜上仍居第三位。
雖然在台灣可以合法收看該影集,但因為正版授權的版本都經過了「審查」,不少片段遭到刪剪,因此有些人轉向收看盜版的「完整版本」。
過去許多軟體開發商設計很多數位鎖,想要防止被盜版,但歷史證明都沒有用。開發數位鎖不但浪費了軟體開發商大筆的時間和金錢,最後鎖住的卻往往是有良心乖乖買正版的使用者。——《軟體如何賺錢?》
作為一個追劇近 10 年的死忠粉絲,一直不解為何劇組要將這部劇的標題命名為 Game of Thrones(權力遊戲),而不是原作小說的書名「冰與火之歌」?

直到 2013 年的某一天,當時《權力遊戲》的進度還只是在第三季的時候,我就被知乎這篇「《冰與火之歌》為什麼取名叫『冰與火之歌』?」之中的一則回答給驚豔:
A Son(瓊恩·雪諾)g of Ice(萊安娜·史塔克)and Fire(雷加·坦格利安)

要知道雪諾的身世之謎這個秘密,可是一直到了 2017 年第七季的最後一集《The Dragon and the Wolf》才被公諸於世。由此可見這個伏筆埋得之深,想必連劇組自己當初也沒想到。
所以相比之下,我其實是更喜歡「冰與火之歌」這組命名的。
但是最近隨著知識的長進,接觸了更多的人情世故之後,我原先的這個想法開始有了改變,漸漸能理解為什麼要叫《權力遊戲》。
除了「電影要比小說更貼近大眾」這個理由之外,其實這個世界上的所有人類活動,你都可以看作是一次次「權力的遊戲」。

最近讀了一本書,書名是《有限與無限的遊戲》。書名中的「Games」除了翻譯「遊戲」之外,也可以翻為「博弈」。
那麼「有限與無限的博弈」是什麼意思?
本書作者把世界上所有的人類活動都看作是一次又一次博弈。
其中大量的活動是「有限」的博弈,小到下棋、跟人吵架,大到經營一家企業、發起一場戰爭等等。這種博弈有個特點,那就是以「取勝」為目的,這也是為什麼叫有限博弈,因為贏了就結束了,只有輸贏一種結局。
還有一種「無限」的博弈,這種博弈是以「延續」為目的,例如:婚姻、文化、宗教還有生命等等,在延續的過程中會產生出無數種可能的結局。
這種世界觀有什麼用呢?它可以解答一個人類的終極問題:
人的一生該怎麼過?
什麼是有價值的,什麼是有意義的。人要是死了,一切都是白談,所以「生命」這個無限遊戲想必是最值得追求的。那當我們把時間維度放大到生死邊界的時候,該追逐什麼就一目了然了。
玩有限遊戲時的一次次成敗,不過是我們人生中的某一次體驗、某一段經歷,而讓我們的人生真正產生價值的,是那些可以不間斷延續下去的事物。
有限遊戲在邊界內玩,無限遊戲卻是在和邊界玩,探索、改變邊界本身。
有限遊戲看起來像在做一件有期限的事情,我們做的時候常常假定自己是能永遠活下去的;與之相反,無限遊戲是一件沒有邊界的事情,所以當我們做的時候,是抱著自己一定會死的心情。
有限遊戲的參與者為了取勝,會在有限的時間維度下自願給自己設定許多邊界,摒棄自己一部分的自由;無限遊戲的參與者會將時間維度拉長到一生,抱著向死而生的心境去生活,透過延續各種無限遊戲,來達成根本自由的狀態。
我們的社會就是一個有限遊戲,目的是取得勝利從而獲得權力。社會為了提高自身獲勝的機率,設置了一系列的運行機制,用來確保社會中的每一位公民都在玩同一種有限遊戲。
既然我們都是生活在社會中的公民,那麼是不是注定一生中的大量時間只能被用來玩各種有限遊戲?
這本書的最大價值,就是為我們提供了一個新的方式去理解世界的認知模型,或許我們應該用無限遊戲的心態去玩有限遊戲,發現生命的可能性。
就像傳統電子遊戲也分「開放世界遊戲」、「沙盒遊戲」和「箱庭遊戲」,它們不分誰優誰劣,這些遊戲會根據不同的目標群體,有著不同的優點和缺點。但是可以確定的是不論是什麼遊戲類型,在合適的製作人手中都能創作出最棒的遊戲作品。
有限遊戲是有劇本的,而無限遊戲則是傳奇的。